作者:刘星、李开帝、赵泰
摘要:
一、伴随着工业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工业物联网在各工业领域的潜力早已得到认可。
二、工业网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了芯片市场的需求提升,国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技术差距不断缩小,细分行业长尾领域也为创业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在基础组件层,传感器的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工业领域的要求仍以位置与运动信息为主。射频标签的主要技术领域则包括超高频、高精度定位、加密功能,以及与传感器集成。
四、在物联网络层,多种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宽了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前景,ZigBee、UWB超宽带、LPWAN等技术备受关注。基于云计算和工业大数据的工业物联网平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制造类网络平台和自动化网络平台更加注重设备连接与设备管理;信息服务类网络平台则更加侧重于数据存储处理与数据分析。此外,工业场景和环节的复杂性、独特性也涉及到各种软件协议,包括遥测传输协议(MQTT)、可扩展消息与存在协议(XMPP)、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数据分发服务(DDS)、数据线程(Thread)等。
五、传感层现阶段的典型解决方案包括CMOS、非晶硅技术、铟镓锌化合物、电化学检测、光离子化检测、MEMS传感、热探测、光子探测等。重点科研方向包括低噪传感、微型化、新材料的低成本引入等。
六、物联网络层属于重资产运作,自主研发也只有AWS、Azure和阿里云等第一梯队的平台能够支撑得起,现阶段典型解决方案包括:弹性云计算(EC2)、身份验证与访问管理服务(IAM)、实例镜像(AMI)、虚拟网络(VPC)、简单储存(S3)、块存储(EBS)、EC2容器仓库、EC2 map reduce等。国内大部分基础设施平台均需依靠开源平台搭建的。
七、基于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数据的叠加,工业大数据支撑工业互联网业务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即从设备级,到工厂级,再到跨越工厂边界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级;工业物联网业务所提供的支持也逐渐从简单的连接,转向监测、优化、预测和自主性。
八、工业物联网业务模式仍在不断演进中。仅就目前主流工业物联网业务模式的提供方类型来看,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软件企业。这些业界参与者基于自身的资源能力基础,不断探索拓展出制造即服务、机器人即服务、移动即服务、企业应用集成、物物通讯应用集成等模式。
九、工业物联网产业规模和股权投资均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节奏由巨头企业掌控,尽管产业生态系统初见端倪,但是全球范围内工业物联网模式尚未成熟,推进阻力不容忽视。VC/PE投资主要方向集中在传感器、连接层和垂直应用程序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