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EN

“半导体材料-中国芯片产业进口替代的起点”主题线上活动成功举办

2020-11-23

10月21日,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成功举办了 “半导体材料-中国芯片产业进口替代的起点”主题线上活动。此次活动由研究院研究主管刘星主持。我们邀请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绿菱电子材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冰;晶瑞股份董事长吴天舒为我们分享半导体材料-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来自产业界、投资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220多名观众观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刘星老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在5G技术发展、贸易摩擦以及疫情使得全球供应链受阻等多重影响下,中国晶圆代工厂和下游芯片应用厂商在产业链上游各个环节追求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这些都推动了国内芯片替代进程的加快。这也预示着半导体材料将会是进口替代的下一个风口。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以“‘进口替代’的紧迫性与潜在陷阱”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谈到,电视、手机以及PC的市场出货量均出现下降,疫情大流行带来的需求萎缩正在逐渐显现。此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部分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试图从科技和产业与中国脱钩。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着最恶劣的外部环境。


虽然恶劣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但是国内环境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是难得发展机遇。首先,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一直并将长期存在。中国芯片进出口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尤其是高端芯片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其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热点,中共中央多次会议中均提到大力发展新基建的重要性。此外,5G技术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崛起都为集成电路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于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发展,魏少军谈到,正确认识自己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已经融入全球技术体系,不可能再走回头路,紧跟市场全球化趋势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面对如今的中美局势,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防止出现极端主义和封闭发展的错误思维。以产品为中心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健康发展,加大集成电路创新投入力度,解决集成电路创新资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才是硬道理。




绿菱电子材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冰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电子气体的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他谈到,从产品方面看,2017年底,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第四部高端专用化学品中列出了以下九种电子气体,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从生产企业来看,根据ICMTIA统计,截止2020年国内电子特气约有20余家。目前中国的电子气体生产和研发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基本的产品都有,只是缺乏经验和历练。中国去年的电子气体市场约70亿人民币,本土企业仅占18%,约10亿人民币,主要原因是认证困难;客户对本土企业的信任度差。


国内电子气体行业在短期内将会是一个野蛮发展的状态,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以及资本市场的整合,最终会形成数量不多的几个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实现电子气体的基本国产化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气生产基地。但是从资本角度看,这个行业不会出现独角兽企业。从业者除了要有国际视野和创业精神,也应有一个平常心去对待目前和今后三至五年半导体市场的起起伏伏。


       晶瑞股份董事长吴天舒向我们分享了光刻胶行业的发展情况。他谈到,在半导体价值链中,材料及设备是最重要的支撑,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支撑环节最薄弱。目前,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包括Arf、Krf及i/g线有2.5亿美金(约人民币17.5亿元),其中中国本土Fab厂市场约一半。但是中国光刻胶厂家还处在入门阶段,在高端光刻材料上几乎空白,中低端上目前只有苏州瑞红和北京科华。


目前,我国先进光刻胶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先进光刻胶应用平台投入大、其关键原材料被国外垄断。我国先进光刻胶研发生产经验不足,相关研发人才缺失。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才可以使得国产光刻胶获得快速、长久发展。


线上活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与欢迎,观众纷纷就各自关注的问题与嘉宾专家展开互动。


此次活动旨在梳理半导体材料产业进口替代的需求、切入领域、与关键性挑战,展望大陆半导体材料行业中短期的发展方向与本土企业的机遇,解析优秀企业的成功关键。


文章来源: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