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肺炎为表现的全身疾病COVID-19病毒,不但终止了2020中国人春节的欢庆和安宁、更是把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在武汉,武汉无疑目前是全球的焦点。面对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及相对高的致死率,各行各业都在群策群力以不同的方式抗击肺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对大多数人而言十分陌生,但对免疫科医生而言,恶性血液病在发病、治疗等过程中始终伴随有各种病毒的身影,抗病毒治疗已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那么从免疫学视角如何认识并治疗此次COVID-19病毒感染?
2020年3月6日,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疫情对医疗行业影响系列活动三: 从免疫学视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的线上直播活动。此次活动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胡小玉为观众进行免疫学相关知识分享。来自医疗产业界、投资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近3万多名观众观看了此次直播。
胡小玉教授向我们介绍了2019-nCoV冠状病毒的特殊性及其致病的机制。
此次来源于武汉的新冠状病毒,与过去引起流行的SARS-CoV和MERS-CoV不同,2019-nCoV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经全基因组测序证实COVID-19病毒的并非嵌合体,它的基因组几乎有一半是由β冠状病毒的一个独特谱系组成的,2019-nCoV与Bat_SARS-like冠状病毒一起形成了sarbecovirus(禽的冠状病毒)亚属内一个独特的谱系。因此其致病力及抗原性均不同以往的冠状病毒感染。
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属于肺叶病毒科,为正链单股RNA病毒,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冠状病毒可能具有不同的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通过这些蛋白的功能,它们作为毒性因子来加重了肺部组织的感染。
冠状病毒主要的入侵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和肠道,目前看黏膜也可入侵。冠状病毒是急性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受累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及老年人。感染的症状包括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在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观察到的肺组织病理特点是宿主免疫反应加重,其特征是免疫细胞向肺部浸润。而对于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讲,COVID-19病毒作为一新的异源性敌人,需全力以赴地阻击、消灭及清除它,这就势必要调动机体的免疫细胞去应战。最终,宿主的先天和适应性反应,以及病毒的毒性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之间的平衡,即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博弈过程共同决定了疾病的结果.。
通过此次直播活动,让观众从免疫学角度了解了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了解到现代免疫学已成为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消灭传染病及理解人类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方面获得的巨大成效,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发展生物论和方法上的任何一次突破和进展,均会极大地促进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