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成功举办生物医药与新能源行业小型研讨交流活动。

生物医药行业分享会出席嘉宾:
中信证券研究部医药行业分析师 刘泽序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刘泽序介绍了医药市场行业分析及2019年投资策略。未来几年医药行业仍会保持10%-15%的增长速度,基本为中国GDP增速的两倍左右。从支付方来看,居民医保保持平稳增长,奠定了医药行业增长的基调。从政府层面来看,2018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医保工作由新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整合原卫计委的招标功能,对未来医药行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终端用药方面,未来5到10年仿制药企业经营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取决于一致性评价覆盖品种的速度。同时,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企业的转型也会愈发艰难而漫长,头部药企有机会完成转型,如果政策不发生大幅转向,国内仿制药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会面临巨大压力。以国产PD1创新药和Biosimilar产品为例,在目前政策的驱动下创新药是未来几年非常明确的机遇,即使投资单个创新药企业风险较大,创新药研发外包机构也会得到相对确定性收益。国内创新器械板块也进入红利期,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结合日本经验,在医保控费背景下药企对创新和研发的投资热情会不降反增,CRO板块未来有望保持高景气;CMO则可以为药企规避失标后产能波动的风险;由于癌症诊断精细化,伴随诊断更是会率先受益新药上市潮。药品零售和商业板块,估值下行但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短期关注高端设备、研发外包机构等非药板块的投资机会,中长期创新药龙头企业的投资价值依然明确。

新能源行业分享会出席嘉宾:
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行业分析师 宋韶灵
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宋韶灵博士为大家带来主题为《“车”看爆款, “芯”看高端》的分享。他从中国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出发 ,从智能和平台两方面阐述如何在目前行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寻找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爆款。他还阐述了动力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演变。最后,宋韶灵博士分享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策略。
2018年度全国汽车总销量出现负增长,这是1990年以来,行业首次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而新能源汽车仍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22万辆,同比增长5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约100万辆,同比增长83%;而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产量则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新能源客车同比增速分别下滑了6%,新能源专用车同比增速下降26%。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达到了56.89GWh,同比增长约56.9%。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以41.2%和20.1%的份额稳居前二,形成双寡头格局。
分享会结束后,嘉宾们意犹未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嘉宾们认为未来几年部分上游厂商会有较好的机会,前提是有核心竞争力,有固定的大客户,并能成功建立壁垒。对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嘉宾们持保留态度,考虑到从电动车上回收的电池一致性较差,经过回收、拆解、检测、再组装等工序后,经济性未必有优势。